上海白事吹打是上海地区民间音乐在丧葬礼仪中的具体应用,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,以下为详细介绍:

历史渊源
吹打音乐在上海地区民间音乐中历史悠久,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。以浦东地区为例,其吹打音乐至少有130—140年历史,因健在的吹打艺人都已年过花甲,且所能忆及的都在3—4代以上的祖传。吹打音乐起源于官府,过去官员出堂、进堂都要有吹打开路,后因官府所需吹鼓手有限,吹鼓手们除保住世代在官府的工作外,还需经常在民间吹打谋生,久而久之,民间从事吹打的人逐渐增多,吹打队伍逐渐扩大,形成许多小型的吹打团体,俗称“吹打班”、又叫“鹤器班”,在民间的婚丧礼仪中为喜事助兴、为丧事鸣哀。
演奏形式与曲目
上海白事吹打演奏形式多样,乐队组合和乐器运用灵活。如嘉定地区吹打音乐的形式有两种:一种是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组合,进行合奏、轮奏;另一种是吹奏乐器,弦乐、弹乐与打击乐器组合,以吹奏乐器为主进行多种方式的演奏。演奏曲目也有明确分类,如用于喜庆的有“高阳台”“四合四”“大开门”等,用于哀丧的有“笛子山坡羊”和“唢呐山坡羊”等,泾渭分明,不能滥用。
行业组织与经营
上海白事吹打行业存在职业性的班社组织,艺人以此为生,促使吹打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。如嘉定地区的堂名班在1910年至1953年是鼎盛时期,县里相继建立了两个组织机构,即1927年成立的“嘉定县音乐会”和1941年成立的“嘉太宝京剧联谊会”。同时,班社有独特的经营方式,如上海郊县从事吹打乐的班社为经营计,各有自己的“门图”,门图是一个班社的活动区域和范围,他人不得侵犯,各班社都在自己门户地图划分的地盘内包揽所有住家的婚事、丧事。
文化内涵与意义
上海白事吹打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,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。在丧葬礼仪中,吹打音乐能够营造出庄重、肃穆的氛围,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。同时,它也是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认知价值、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。